采訪了285個億萬富豪發現:富人吃的苦,味道不一樣
來源:維小維生素
昨天刷微博,看到這麼一則熱搜:中國億萬富豪有285人,平均年齡56歲,他們的財富共計9960億美元。
事實上,這三個數據著實驚到了我:真的是貧窮限製了想象力。
26歲的我,和56歲差了30年。
但是有錢人的世界,依然距離我們十萬八千裏。
有人認為,自己沒有成為億萬富豪,是因為年齡沒到。30年以後,自己就算不是億萬富豪,但也能小有成就。
其實,我覺得這幫網友也是忒自信了。
富人和窮人的區別,表麵上看是金錢、年齡的差距,實際上遠不止。
更多的,是對風險承擔、對努力方向的理解、和對資源整合的理解。
一句話,就是認知的差異。
有些人在20多歲一無所長,等到老了的時候,很可能依舊泯然於眾人。
有些東西其實一開始就注定了,你能不能成為富豪,從現在就可以下結論,根本不用等到56歲。
屌絲不是沒錢
是沒有能增值的錢
吳曉波老師講了一個故事。
他曾經遇到一個北京的出租司機小張,車是父親傳給他的。雖然家裏有兩套房,但是沒有一丁點存款,都被房子和車子套牢了。
這位司機,生意好的時候月收入不超過6千,還得得養活兩老和自己,典型的月光族,用他的話說:“就一屌絲。”
但是一說到有沒有欠銀行的錢,小夥子馬上聲如洪鍾:“我們家那是既無外債也無內債,第一套房是全款,賺了這些年,第二套又是全款,咱不欠銀行的。”
其實如果換一種理財方式:
時間倒退到十多年前,如果小張的父親老張用按揭的方式購房,出兩成首付,可以買兩到三套同等麵積的房子。
一套自己住,另外的出租,幾年下來,錢就套出來了。
接下來,可以再去買房,或者投資一些理財產品,錢滾錢,老張家的財產性收入就會逐漸增加。
根本不會像現在這樣財產被套牢,有兩套房也跑不過通貨膨脹了。
吳曉波老師認為,屌絲分為三種:
重度屌絲:沒有財產性收入,隻有職務性收入,而且銀行負債率為零。
中度屌絲:財產性收入︰職務性收入低於1︰5,銀行負債︰個人資產低於1︰5。
輕度屌絲:財產性收入︰職務性收入低於2︰5,銀行負債︰個人資產低於2︰5。
一句話:越屌絲,越窮。
僅僅依賴打工,沒有財產性收入,終其一生,也隻能成為一個打工者,不可能成為富人。
這說到底還是風險承擔的問題。
害怕承擔風險的大多是窮人,哪怕有很多錢,也無法脫離窮人思維。
敢於擁抱風險的大多是富人,雖然他現在可能是個窮光蛋,但是成為富人隻是時間問題。
窮人想的是有多大鍋,就下多少米。富人想的是,想做多少飯,就去借鍋和米。
連想都不敢想的人,這輩子也成不了富豪。
窮人不是不吃苦
是總吃沒意義的苦
上周我和朋友一起逛街,走在路上被兩個體型彪悍的男人攔住了。
其實他們是健身教練,一定要給我們講講減肥對女生的好處。兩個人講得慷慨激昂,最後來了一句:“夏天不減肥,女生徒傷悲。”
我低頭看了看自己,再扭頭看了看閨蜜,表麵很和善,心裏在罵人:“我們倆這叫胖?”
看著經受烈日暴曬的他們,對著來來往往的行人點頭微笑又彎腰,真不忍心直接拒絕他們,最後草草拿了宣傳單就走了。
他們這不算吃苦麼?當然算。
可是他們這樣的吃苦,隻會讓自己心累,並不會有任何人買單。
銷售的第一法則,就是洞悉用戶心理,掌握運營套路。
用戶怎麼想的?
胖女孩想要減肥,不胖不瘦的女孩想要健康,瘦女孩想要安全感,至於男生,隻有一個願望:遠離油膩。
見人下菜碟,是作為一個銷售的基本技巧,而不是像他們一樣背單詞般地一通講。
用戶覺得不符合自己的要求,自然對你沒耐心,對產品沒興趣。
但是有點聰明頭腦的人會怎麼樣呢?銷售技巧隻是基本功,營養學、心理學,解剖學,康複知識還有相關器械的運用,才是他們的重頭戲。
嘴皮子,永遠不是真材實料的能力。
一個做私教的朋友告訴我,一個健身教練60%的收入來自於用戶的續費,而不是新用戶的挖掘。
富人和窮人的區別不在於能不能吃苦,而在於吃的苦有沒有意義。
最能吃苦的農民,一年下來的收入,也比不上口紅一哥李佳琦一天的盈利。
富人大多吃腦力的苦,窮人吃體力的苦,而且年輕人輕易就被自己感動,覺得自己明明很能吃苦了,為什麼還是沒有錢。
而世界最殘酷的地方就在於:別人不用吃那麼多苦,還能比你更成功。
窮人樂於做加法
富人默默做減法
我們都知道,現在很多人都把微信朋友圈作為薅流量的戰場。
無論是拚多多促銷,還是公眾號增粉,要不就是活動促銷,反正你可以看到各種海報和鏈接在朋友圈刷屏。
但是有一個公眾號,從來不刷屏,也不給自己打廣告,它就是得到。
前兩天聽了得到公司首席運營官的一席話,終於明白了,為什麼當大家都在刷屏和促銷,而得到從來沒有買一送一、買五送二的打折活動呢?
按理說這樣更能增粉,也會增加APP的用戶數,得到為什麼不這麼做呢?
聽他一解釋,我終於明白了。
所謂流量,不是越多越好,而是越精準越好。
如果你花了大功夫,得到的卻是不付費、沒興趣的粉絲,其實並沒什麼用。
看上去增加了一兩千粉絲,實際上並不利於老用戶的維護,和新課程的推廣。
單純靠流量推行活動,對得到這一知識付費的公司沒有好處。如果想長遠發展,就要用後視鏡看問題:站在10年後再看現在。
“越多越好”是簡單的加法思維;
“越長遠越好”,看似做減法,本質上是給自己添加更有能量的翅膀。
我們經常聽到一個詞:愛惜羽毛。
意思就是:
從長遠發展來看,如果做這件事並沒有什麼好處,或者隻有一點點好處,那就不要做了。
應該把80%的精力放在20%最重要的項目上。
不知道該怎麼做的時候,隻需要問自己一個問題:這麼做,對自己以後的發展有無用處?
這就是愛惜羽毛。
寫在最後
看到這個億萬富豪排行榜,有些人調侃自己:時間還充足,還有30年,但是他們依舊沒有任何行動。
其實,人與人之間的差距,20歲就體現出來了。
56歲的時候,別人成了億萬富翁,而你可能依舊是被延遲退休折磨的中老年人。
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@新浪女性(微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