放下手機擁抱愛人
原標題:微信聊天秒回,見麵各玩手機
作者:末那大叔
沒有手機的年代,人們是怎麼談戀愛的?
《請回答1988》中,發生了這樣一幕:
在那個沒有手機時代,正峰和曼玉第一次約會。
說好了相約在咖啡廳,曼玉在一樓等,而正峰卻在二樓。
兩個人明明就相距不到10米;
卻一直從傍晚等到深夜,也沒有看見對方。
曼玉以為正峰耍了她,落寞地回家,趴在床上痛哭。
如果他們有手機,就可以從出門開始,互相告知:
“我出門啦,你呢?”
“我在路上了,有點堵車。”
“我到啦,在一樓右手邊的雙人座。”
“好的,我下車了!”
可惜那時沒有。
直到曼玉到家後,才從好朋友那裏得知:
正峰一直還在咖啡廳等著她,於是慌忙趕回去。
而咖啡廳早就打烊了,正峰隻能站在門外;
他凍得雙臉通紅,手也僵了,卻一直沒有離開。
心裏隻有一個想法:
說好了在這裏見麵,她還沒來,我不能走。
就這麼一個小片段,喚起了我很多感動。
我上學的時候,大家也沒有手機,聯係很不方便。
朋友們聚會,隻靠著一句口頭約定的“不見不散”。
沒法更改、沒有借口,大家都沒有一次說好了不來。
我們都曾站在海邊的鍾樓下麵,等過一個人。
盡管不知道對方到哪兒了,卻絲毫不慌。
而不是像現在,出門前5分鍾,還要盯著手機;
生怕對方發來一句“臨時有事”,就理直氣壯地爽約了。
沒有手機的年代,人和人之間相處真的很麻煩;
重要的事隻能見麵說,信件要半個月才能傳達到。
有急事也找不到人,別提多糟心了。
但沒有手機的年代,一段好的關係卻又那麼珍貴;
想念的話隻能當麵說,想吵的架隻能當麵吵;
愛一個人你要篤定、要等、要說話算話、要說到做到。
而不是掛了電話就斷了,拉黑刪除就忘了。
那時候的我們,比現在笨拙,也比現在深情。
從前的日子很慢,周末和節假日,都比現在長。
我們沒機會捧著手機,一玩就是幾個小時;
也沒渠道盯著明星八卦,關心別人的家長裏短。
幾年前,我就有過這樣的體驗。
在北京出差時,我把手機弄丟了。
最初的幾個小時,我特別慌,簡直感覺我要跟這個世界斷聯了。
在妥善掛失了手機號和支付寶等等之後,我反倒輕鬆了下來。
我坐在書桌前閱讀,沒有了微信消息的打擾;
我打開電腦碼字,收不到各種APP的通知。
我不能定外賣,就走到樓下超市買菜,給自己做了一頓便飯。
我甚至嚐試給北京的好友,發了一封電子郵件:
“我在北京,手機丟了,你來老地方找我吧。”
不到40分鍾,居然真的見到了他。
兩個人都放下手機聊天,連話題都比平時多,語速也比平時慢。
雖然隔天,我就用上了新買的手機,要處理各項工作。
但我始終覺得,那段脫離手機的時間,挺難得的。
它讓我意識到,真的沒有那麼多人需要聯係;
也沒有那麼多事值得關注、耗費情緒。
對於一個想找你的人,沒有微信,他也會找到你,或者等到你。
對於一件必須要做的事,沒有你的參與,也會推進下去。
這世界上的所有關係和事情,都是有成本的;
你占有得越多,維護的成本也就越高,往往什麼都做不好。
你可以在微信裏,同時跟四、五個人保持聯絡,時時聊天;
但如果要見麵,你卻隻能在一個時間段裏,屬於一個人。
如果可以談一場沒有手機的戀愛,也是好的。
不能天天通話,那就天天見麵吧。
去家門口等你,下班去接你,吵架了跑著見你。
不讓99%的精力,都被無關的人和事分心;
而是全心全意,專注於你這1%。
回到那個書信長、車馬慢的狀態裏。
我沒有手機,卻比任何時候,都可以好好對待你。
親口對你說早安晚安,以及那些所有關於愛的話語。
我願意做一個慢熱的人,慢點相處、慢點接近、慢點喜歡,在平淡日子裏體驗感情的升溫,用一舉一動昭示我的心意:不會輕易動心,但會讓你安心。
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@新浪女性(微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