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需討所有人喜歡
原標題:微信聊天不要總發“嗯嗯”了
作者:末那大叔
幾天前去朋友家吃飯,外賣叫了隻烤鴨。
過了沒多久,外賣員來電話了:
“5分鍾後,你到小區門口來取,我找不到你那棟樓。”
朋友歎了口氣,就開始穿衣服、穿鞋。
我轉頭問:你家這棟,不就在小區門口嗎?
他擠出一個笑容:沒事,我下去一趟吧……
像這樣委屈自己、討好別人的時刻,不知在他身上發生過多少次。
拒絕的話明明就在嘴邊,他卻怎麼也說不出口。
有人誇他心善、脾氣好、溫柔,但心裏有多委屈,隻有他自己知道。
如果“討好成癮”是病,屏幕前的你,也可以對照下麵的病症自查,是不是討好型人格:
拒絕別人不難,難的是麵對別人被拒絕後的反應。
為了避免看到對方難過、失望、憤怒;
不管多為難的事,也都“嗯嗯”答應下來。
活成別人眼中的“大善人”,隻有自己知道有多累。
能親自動手的事,絕不麻煩別人。
如果不得已有求於人,恨不得給人家當牛做馬。
因為不能確定別人和自己的關係,害怕打擾和被打擾;
所以也時常覺得,自己沒有真正可以依賴的朋友。
習慣聽別人的、隨大流,不敢表達想法;
害怕自己想的,跟別人想的不一樣,會被孤立;
更別提受了委屈之後,有多能逞強,總說“沒關係”。
非常好奇,並介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。
發了朋友圈,就會反複點進去看點讚和評論。
收到一點負麵評價,就開始深度自我懷疑、反思。
自卑到塵埃裏,常常覺得自己一無是處。
“為什麼我總是忍不住想討好別人?”
我也經常收到這樣的讀者求助。
如果拿善良、友好等品質安慰她們,就沒辦法解釋她們為什麼痛苦。
事實上,人的一切行為都是有動機的。
大部分討好者,對別人無限示好的動機是:達成互惠。
期望她們所討好的對象,能夠給予她們相應的回報:
我對你這麼好,你應該也會對我好。
然而事實呢,往往對方覺得她們好欺負,變本加厲。
女性獨白劇《聽見她說》最後一集,楊冪飾演一個機器人。
她無可挑剔,無所不能,是科學家專門製造出來造福人類的。
然而她的無條件聽從,卻讓她飽受折磨。
她被買家當成發泄的工具,支離破碎,卻不會反抗。
反正工程師總會把她修複完好,再送回買家那裏。
記憶一刪除,她就會忘記別人曾對她做過什麼。
她應該逃離嗎,但她根本沒有被安裝這個程序。
買家的評價直接決定她的存亡,她永遠無法找到自我。
短短20分鍾的短劇,給我的感觸很深。
“她一直在追求完美,她的人生卻是悲哀的。”
這何嚐不是討好型人格的真實寫照。
傳播學中,有一個叫“鏡中我”的理論,是說:
在人際交往中,每個人都是通過別人的評價,來認識和把握自己的。
但事實是,大多數人都隻能看到你的一麵。
被你幫過的人,可能覺得你友善;
被你款待的人,可能覺得你慷慨;
見過你發脾氣的人,可能會覺得你情緒化。
不管評價是正麵還是負麵的,它都不能完整地代表你這個人。
但你刻意偽造的友好假象,卻可能殺死你真實的自我。
看過一個日本的得獎短片《態度娃娃》。
艾麗從小討好成癮,成了一個隻會笑的女孩。
後來被星探發現,成了萬眾矚目的明星。
直到有次站上舞台,在聚光燈下,她再也無法忍受自己的虛偽。
她把話筒砸向自己的臉,想砸碎臉上的微笑麵具;
最後麵具碎了,但她的臉上卻空空如也。
這個世界上總有人拿著尺子量人,亂下定論。
我們捂不住他們的嘴,但我們可以直視自己的心:
你是要自己80分的快樂,還是100分的痛苦。
我很欣賞欲望都市裏的Samantha,她和男友在一起很久了。
當後來她發現,這並不是她想要的生活時;
她果斷終止了這段戀愛關係,並對男友說:
“我愛你,但我更愛我自己。”
改掉一味討好別人的習慣,如果被討厭了;
那麼恭喜你,看清了你們的關係。
最後我想說的是,人與人交往,靠的是共性吸引、三觀契合和相處舒服。
我從未見過一種靠譜的關係,是討好得來的。
人生苦短,你不必討所有人喜歡;
終其一生,不要成為一個討人喜歡的配角,而演砸了自己的戲。
當你意識到精力有限,那些無理的請求、煩人的關係、糟心的評價,你就不會過多關注了。你故作謙卑和討喜的樣子,真的不好看。
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@新浪女性(微博)